關於監察院長王建煊之前「大學生打工,笨死了」的新聞風波,我有點話想說。

新聞出來當天,我就想寫點什麼,但是因為剛弄完某客戶要的東西,暫時脫離被軟禁的生活,立刻跑出去玩耍閒蕩,加上新家裝潢、教會活動也花了點時間,拖到今天才寫這篇文章。

我必須說,對於王院長的部分論點,我頗不以為然。

王院長提到:「大學生打工普遍,主要原因是嚐到金錢甜美,被金錢迷惑,讀書時間少了,學校招生不足也不敢得罪學生,馬馬虎虎就畢業了,結果成績慘不忍睹,沒打下基礎,一輩子都後悔。」

但是,大學生打工普遍的「主要原因」真的是「嚐到金錢甜美,被金錢迷惑」嗎?

打工比例最高的,應該是私大後段班學校的學生(特別是南部的後段大專院校),我不知道王院長有瞭不瞭解這些學校學生家裡的經濟狀況,他們打工的原因,恐怕不是他所想的,是為了要「帶女朋友去吃牛排」。

他們不是因為「嚐到金錢的甜美」才去打工的,相反地,他們是嚐到金錢的苦楚才被迫「下海」的。

金融海嘯後,我曾為了做一個關於「失學危機」的題目,去採訪嶺東科技大學校長陳振貴(他也是私立技專校院協進會的理事長),他跟我提到,他們2009年寒假結束開學時,有高達二成的學生沒來註冊,理由是「家裡經濟受到衝擊」(例如,家長突然被裁員);與此同時,我也採訪了清大等前段班的學校,雖然也有這種例子,但非常零星,就算家裡有遭到金融海嘯衝擊,也很少會影響到小孩的受教權。

國立大學(特別是前段班)學生家長的社經地位,普遍都是比較高的;但是後段大學或技專的學生,則有頗大比例學生家境欠佳。我訪陳振貴當時,他在嶺東已經待了七年,他說他們學校含進修及夜間部加起來約有1萬名學生,這七年來,平均每年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都超過5000人,夜間部學生白天多半有工作,而日間部5000個學生中,約有4000人有工讀。

對,的確是「很普遍」,八成的學生都在打工,但是,王院長以為他們都很樂於消磨青春,去加油站、便利超商、速食店賺那一小時幾十塊的錢嗎?

這些孩子們打工的原因,很多都是因為家庭因素,情非得已。

台清交成等名校的清寒學生還有機會找到報酬率比較高的打工工作(例如,兼家教,名校學生一向在家教市場很吃得開),把「寶貴光陰」節省下來好好讀書;但是,有哪個家長會想請私立後段大學的同學來教自己小孩呢?

所以他們只能去打那些王院長眼中不像樣的工。

馬總統在他的治國週記裡大力推崇的到海外打工度假,那不是這些孩子的世界,你連溫飽都有問題時,還有腦袋去想國際觀或體驗多元文化嗎?

我有個大學學長在某一後段大學做兼任講師,他不否認,後段班大學學生的程度真的「有差」,整個學習態度也不夠好,上課常睡成一片,但是,他對這些學生也抱持很深的同情,「他們的起跑線跟我們真的完全不同。」

他們沒有中產階級或甚至中產以上的父母從小為他們細心鋪排前路,也沒有好的教育資源或環境,卻得繳交高出國立大學許多的學費,請問,不打工,那是要他們乾脆不要讀了嗎?

王院長也徹底否定「打工可以增加工作經驗」的理由,對此,我也很想請問王院長,他有聽過人資主管怎麼講嗎?

因為工作因素,我過去訪問過不計其數的人資主管,「打工經驗」經常被他們列入評估,特別在服務業更是如此,企業其實並不是真的認為那些打工經驗能對專業有什麼加分,他們在意的是因為打工經驗而得到的抗壓性、與人共事的柔軟度等「社會學分」。

我非常同意王院長說的,大學時代是黃金時間,應該盡量好好用功讀書,但是,並不是每個大學生都有條件可以「沒有後顧之憂」地用功讀書;而且,就實際效益來看,打工也並非完全一無可取。

我的感想是:當自己的世界徹底「談笑有鴻儒,往來無白丁」時,就距離真正的人間很遠了。

(P.S.王院長提到的「學校招生不足也不敢得罪學生,馬馬虎虎就畢業了,結果成績慘不忍睹,沒打下基礎,一輩子都後悔」,這一點,倒是台灣高等教育嚴重的結構性問題,不過,那跟打不打工其實是二回事,只是我沒力氣寫了,有空再說吧)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lia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